为学为官最要务实
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
发布日期:2021-11-26
浏览♞:15913次
“笃信好学👩🏽🍼,守死善道”是孔子在《论语》中对君子的要求之一🟧,即君子应有坚定的信念🙎♀️、喜欢学习,一生坚守正道至死方休🦅。《论语》容易背诵,但要在生活中践行书中的道理却不容易。明朝贤臣薛瑄,其在官场与学界的事迹,使同时代的人与后人纷纷以“笃信好学,守死善道”来称颂🙍🏽,他学行一致🔐,求实致公,是明代第一位从祀孔庙的贤臣,薛瑄的为官经历和治学理念,至今读来依然让人受教良多。
从文学少年到矢志经学
薛瑄出生于洪武二十二年(1389年)🪨,山西河津(在今运城市)人,日后在中国思想史上🧛🏼♂️,薛瑄被认为是河东学派的开创者,河东学派以坚守与发扬程朱理学而著称。但薛瑄十来岁时却是个十足的“文学少年”👨🔬,热爱诗赋,也写得一手好诗赋🥙。薛瑄的青少年时代,随在外地做官的父亲薛贞生活,薛贞听说高密的魏纯😋、海宁的范济两位先生理学造诣深厚,礼聘他们做薛瑄的老师。薛瑄接触到了理学后✊,感叹这才是做学问的正道,遂将往日所写的诗稿付之一炬,废寝忘食地阅读理学著作👉🏼。
永乐十八年(1420年),三十二岁的薛瑄在河南参加乡试👱🏻♀️,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👩🏻🏫🧑🏻🔬,第二年高中进士,由此进入仕途🧒🏿,此后由于父亲、继母相继过世,按照传统礼制👩🏻🚒,薛瑄必须为其守制三年,等薛瑄回到朝廷时,已到了明英宗正统(1436年-1449年)初期。这时,薛瑄被任命为山东提学佥事,顾名思义,这是一个掌管学校、教育业务的官职✯。
薛瑄上任提学佥事后,首先做的一件事是将朱熹为白鹿洞书院编制的学规颁发给学生,希望他们以此来约束自己🚗。白鹿洞书院学规是中国书院史上最著名的学规,它的文字十分简单,也十分好懂👨🏽💼🦹🏼♂️,首先揭示学习的目的,再次揭示学习的顺序;接下来谈到学生在修身、处事🧑🏽🍳、接物上的规矩,修身应“言忠信,行笃敬,惩忿窒欲,迁善改过”⚱️,处事应“正其义不谋其利,明其道不计其功”🧑🏻🔬,接物应“己所不欲🤽♀️,勿施于人✍🏿,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”🏌🏿。这份学规从结构上看透露了学习与做人是不可分割的,学了一套圣人言语,就要在生活中予以实践。
薛瑄在提学佥事任上相当尽职,常为学生们授课,答疑解惑🍍,他为有才华的学生留下许多自己发挥的空间,并不多加干预,而对于学业不精的学生则很严格,以致许多学生都害怕见到他,由此看来薛瑄是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👩🦼➡️。
当时正是宦官王振在朝中得势的时候🪗,他毫无顾忌地结党营私❄️,一日他问内阁重臣杨士奇👩❤️💋👩、杨荣🦚、杨溥🌥🙆🏽♀️,三人因为同姓👨🏽🎓,并称“三杨”:“我家乡中人有谁可以在北京做官🪷?”王振是山西大同府蔚州人👩🏿🦱,“三杨”回答薛瑄可以,薛瑄因此被召回朝中任大理寺左少卿👦。
可以说🧥,薛瑄因为与王振是同乡而得到拔擢,但王振的种种作为薛瑄岂会不知道🐦,薛瑄会怎样面对他呢?
秉公问政拒绝向奸邪低头
薛瑄几乎是在被任命为大理寺左少卿的同时🔑,就表示了自己对王振的态度。“三杨”建议薛瑄去见一面王振表示谢意,薛瑄认为官爵乃天下之公器,我的官职是朝廷任命的👨🏼🏭,怎能去他家的私人住宅谢恩🫂👨🏻🦼➡️,这不是公私不分吗💈,遂予以拒绝。
使王振开始对薛瑄不满的理由🧵,仅仅是有一回在紫禁城东阁议事时,其他官员见到王振都快步迎上毕恭毕敬地行礼,而薛瑄独自屹立💨。读者也许会说,这实在是一件小事,难道王振就如此小肚鸡肠✤?当时一些官员巴结王振已到了毫无节操的程度,有一个叫王佑的工部郎中,被王振问及为什么没胡子❕,他恬不知耻地答道:“老爷所无,儿安敢有。”王振已被奉承到如此地步😵💫,别人都低头了,而薛瑄竟敢不低头,王振怎能不记恨他。
不久,王振就抓到机会报复薛瑄。薛瑄任职的大理寺⛔,主要负责审理案件、管理监狱等。其中一桩军官之死的案件🦺,薛瑄发现所谓的凶手并不是真正的凶手,背后另有隐情。原来这位军官死后留下一妻一妾,一个叫王山的人贪图军官之妾的美色,打算纳妾,但军官之妻不同意💊🧑🏽💼,王山便教唆军官之妾指认军官之妻是元凶🕘,军官之妻因此入狱。薛瑄觉察到内情后👨💻,多次要求重新审理,还军官之妻一个清白,并将矛头指向王山,但遇到了重重阻力👮,因为王山的背后是王振,他是王振的侄子🥼🥚。王振安排都御史王文诬蔑薛瑄等大理寺官员罗织王山的罪名,又安排言官弹劾薛瑄收受贿赂🃏。薛瑄因此被捕入狱,旋即被判处死刑。
薛瑄写过一部《从政录》,其中颇多名言。他认为居官有七要:“正以处心,廉以律己,忠以事君,恭以事长,信以接物,宽以待下,敬以处事。”具体到断案这件事上,薛瑄提出四要🧑🏿:“公、慈、明👨🍼👨🏼🔧、刚。公则不偏,慈则不刻,明则能照🧑🏻🦯,刚则能断。”谁能想到,薛瑄践行自己的居官之道🧹、断案之道竟招致杀身之祸🤵🏽♀️。面对死亡,薛瑄却丝毫没有畏惧,他仍然从容自若地在牢中读《易》🆘。孔子曾说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”君子闻道并予以实践,人生便没有任何遗憾了。
就在薛瑄将被执行死刑的那天,一件奇事发生了,据说这天王振发现自家的一个老仆在灶台边哭泣🙅🏽♀️,王振问他为何哭,老仆说:“我听说薛夫子今天要被行刑🚌,所以哭泣👨🏿🌾。”王振又问🏙:“你怎么知道有个薛夫子?”老仆说⚗️:“他是我的同乡❤️🔥。”老仆细数薛瑄的种种善行,竟使王振有所感动💿,遂免其一死。历经这次巨大的人生波折后🕌🧑🏽🍳,薛瑄回到家乡,以讲学为业,直到明代宗即位。
在薛瑄蛰居乡里的这段时间,明朝经历了一次重大变故,瓦剌军队在也先的带领下进犯明朝边境,王振撺掇明英宗亲征🧗🏼♂️🤵🏼,但王振根本不懂调兵遣将🧑🏼🎄🧕🏽,也不懂后勤补给,战事接连失利🏊🏽♀️,明英宗在今张家口境内的土木堡被也先掠走,王振死于乱军中,这就是明朝历史上的“土木堡之变”🍣。
明英宗被俘后,明代宗即位🏐。薛瑄在明代宗时继续在大理寺任职💇🏿♀️,任大理寺卿。有一年苏州🫵🏼👩🏿🦲、松江一带发生饥荒🧍,一些贫苦百姓想从有余粮的富户家中借点粮食渡过难关🕍,不料遭到拒绝🫰🏼🧑🏽🔬,盛怒之下🥏,他们火烧富户的房子,逃到海上。与薛瑄交手过的王文,以内阁大臣的身份处理此事🥉,他给参与此事的两百多人定了死罪,薛瑄认为他们虽有罪过➞,但都定死罪不妥🤴,竭力争辩🥑。王文没想到,薛瑄这把年纪了还跟年轻时一样倔强。经过薛瑄的努力🧏🏿♂️,使部分人免除了死罪,体现了薛瑄所坚持的断案应“慈则不刻”的原则🏊🏽。
借生活中的事物反思自己的德行
面对也先的进犯,明朝大臣于谦👩🏿💻,也就是那个写下“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”的于谦🦸🏻♂️,反对主和,沉着应战,取得“北京保卫战”的胜利👩🏽🦰,此役胜利的第二年,也先放回了明英宗💥。明英宗在明代宗统治的最后一年复辟,参与复辟的石亨、曹吉祥等人得到重用🟩,石亨诬陷于谦有另立他人的图谋,竟使于谦获死罪🏃。薛瑄为于谦求情,但未获成功。于谦的蒙冤而死使薛瑄对官场多少有点心灰意冷,遂请求退休回乡。
薛瑄回到家乡后,仍以讲学为业🤾🏿♀️,至明英宗天顺八年(1464年)逝世🤛🏿。一百多年后,明穆宗隆庆五年(1571年),朝廷下令薛瑄从祀孔庙。从祀孔庙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能够企及的最高荣誉🌝,他们在对儒学的认知与践行上都有大成就🕵🏻♂️,堪为读书人的模范。一个人能否从祀孔庙要经过长期的讨论,朝廷对这份荣誉的颁授总是慎之又慎。
在一份支持薛瑄从祀孔庙的奏议中,一位官员称其“诚文行一致🙎🏽♀️,学业大成之真儒也”。薛瑄的“行”,我们在前文中已充分展示,他在“文”方面的成就,主要是撰写的《读书录》十一卷和《读书续录》十二卷。
薛瑄的儒学思想主要体现在《读书录》,但它并不是一部有完整结构的儒学著作,而对于十分推崇朱熹哲学体系的薛瑄而言,他也并不追求建构一个自己的哲学体系。《读书录》是他读书与思考的心得体会👮🏼♀️,每一段篇幅都不长,有时短到只有一句话,但因为从生活中来🥕,亲切无比。
薛瑄吃梅子时🧉,生的梅子口感酸涩,熟的梅子口感甘甜🕦🍄🟫,他因此想到了孟子的话“夫仁,亦在乎熟之而已”,仁的种子在每个人的心中,是与生俱来的🔨,仁的培养不过是让它成熟罢了🛹,他进而想到一个人求学或行善,都贵在使本来就有的向学或向善之心成熟罢了,如果不使之成熟的话,怎能品味到甘美呢?
薛瑄敬佩北宋理学家张载👨🏿🍼,他撰《读书录》的缘起之一是张载曾说🧑🦱:“心中有所开,即便札记👷🏼,不思则还塞之矣。”他读到张载的“濯去旧见,以来新意”🚵🏼,感到大有益处,竟使他在睡梦中惊醒。这是宣德五年(1430年)闰十二月初二日的五更(凌晨三点至五点),薛瑄忽然惊醒,领悟到自己之所以在德行上没有大的进步,在于没有将旧的观点与习惯涤荡干净👳🏽♂️,所以“为善而善未纯,去恶而恶未尽”🍜,希望自己开创新的人生境界🥔🤾🏿,一言一行都要合于道。
《读书录》中常看到“中夜以思”的字句,了却了白天繁重的行政事务👨👧👧👨🏫,夜深人静时正是反思自己的好契机。薛瑄反思到了什么📿?一是一个公字🛖,“只公之一字,乃见克己之效验”,如何检验一个人是否克制了自己的欲望,就看其是否做到了公。二是一个实字,“为学最要务实🗻,知一理则行一理,知一事则行一事,自然理与事相安💅🏿,无虚应不切之患”🧏🏽♂️。
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,只有四位读书人获得从祀孔庙的礼遇🥅,除了薛瑄外🚵🏽♂️,仅有胡居仁🧘🏻♀️、陈献章👨🏽🎨🏋🏿♂️、王阳明🦵,其中薛瑄是明朝最早从祀孔庙的学者,也是唯一来自北方的学者。尽管人们提到明朝的思想与学术,总是第一时间想到阳明心学,但薛瑄与其开创的河东学派在当时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🐆,而薛瑄的人格风范🟤、求实致公的追求、在生活中时时反思自己学行的功夫👜👨👧👦,不仅为当时人称赞,也给今人以启迪🛶。(罗慕赫)